台湾山鹧鸪

Arborophila crudigularis   Swinhoe
   

  164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与海南山鹧鸪和白颊山鹧鸪相似,但喉为鲜红色,仅有稀疏的黑羽。颏、颊及耳羽连成一条淡黄白色宽带;下颈另有一条同色带斑。雌雄两性体色相似。
形态 雄性成鸟:额灰;头顶和枕部赭褐色,至颈部转为棕色;一条黑色线从嘴的裂口开始,围绕着两眼至颈侧与通过喉部黑色带斑相遇。上体淡橄榄褐色,各羽缘以黑色,并具与羽缘平行的黑斑;翅上覆羽和次级飞羽与背同色,各羽具宽阔栗缘;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褐黑色,而具淡褐色羽端;尾与背同色,但黑色横斑较宽。眼先有一黄白色点斑;颏、颊和耳羽等连成黄白色宽带;下颈另有一条同色带斑,其下缘黑色;喉部仅有稀疏黑羽,呈现为鲜红色(可能与繁殖季节的兴奋状态或年龄有关)o下体自胸依次烟灰,而渲染橄榄色,下胸与两胁杂以黄白色羽干纹,肛周羽毛及部分腋羽均缘以同色;尾下覆羽白色而具黑色横斑与橄榄黄羽缘。
虹膜橄榄褐色;眼周裸露皮肤淡肉桂色;嘴黑;脚淡红色。
雌性成鸟:与雄鸟极为相似,但雌鸟体形较小,嘴和脚亦较细。
量度(据蜂须贺正氏等,1950—1951):
性 别 全 长 嘴 峰 翅 尾 跗 蹠
♂(1) 360 25 143 62 49
♀(1) 250 25 134 51 39

大小

量度(据蜂须贺正氏等,1950—1951):
性 别 全 长 嘴 峰 翅 尾 跗 蹠
♂(1) 360 25 143 62 49
♀(1) 250 25 134 51 39

生物学

生态 台湾山鹧鸪是一种高山种类,栖息在海拔1,000—3,000米深山茂密的森林中。平时2—3只一起活动,繁殖期则成对活动。经常发现与蓝腹鹇生活在同一地区。白昼在森林地面上活动,晚间则栖息在树枝上。常用脚挖地寻觅蚯蚓、种子、浆果、幼芽、嫩叶和昆虫等为食。夏初,雄鸟发出柔和的哨声。如受惊扰时,就咯咯地鸣叫。
繁殖期从3月底至8月,早的可以自2月底开始。巢常搁置在森林中靠近树的基部,由自己挖成的地面低洼处,铺以干燥树叶。有时它把巢建造在岩石裂缝间,每窝产卵6—8枚。卵呈卵圆形,白色具光泽,呈暗淡云朵纹。孵化期约24天。双亲都有保护卵和雏的本能。当它们伴随雏鸟时,遇到敌害常进行攻击。
此种山鹧鸪肉嫩,味美,曾作为宴会上的一种珍品,颇受欢迎。它们现被列为禁猎鸟类,并已开始进行驯化,且获得成功,甚至已在猎场中开始放养,很有发展前途。

生境信息

生态 台湾山鹧鸪是一种高山种类,栖息在海拔1,000—3,000米深山茂密的森林中。平时2—3只一起活动,繁殖期则成对活动。经常发现与蓝腹鹇生活在同一地区。白昼在森林地面上活动,晚间则栖息在树枝上。常用脚挖地寻觅蚯蚓、种子、浆果、幼芽、嫩叶和昆虫等为食。夏初,雄鸟发出柔和的哨声。如受惊扰时,就咯咯地鸣叫。
繁殖期从3月底至8月,早的可以自2月底开始。巢常搁置在森林中靠近树的基部,由自己挖成的地面低洼处,铺以干燥树叶。有时它把巢建造在岩石裂缝间,每窝产卵6—8枚。卵呈卵圆形,白色具光泽,呈暗淡云朵纹。孵化期约24天。双亲都有保护卵和雏的本能。当它们伴随雏鸟时,遇到敌害常进行攻击。
此种山鹧鸪肉嫩,味美,曾作为宴会上的一种珍品,颇受欢迎。它们现被列为禁猎鸟类,并已开始进行驯化,且获得成功,甚至已在猎场中开始放养,很有发展前途。

海拔范围

台湾山鹧鸪是一种高山种类,栖息在海拔1,000—3,000米深山茂密的森林中。

繁殖特征

繁殖期从3月底至8月,早的可以自2月底开始。巢常搁置在森林中靠近树的基部,由自己挖成的地面低洼处,铺以干燥树叶。有时它把巢建造在岩石裂缝间,每窝产卵6—8枚。卵呈卵圆形,白色具光泽,呈暗淡云朵纹。孵化期约24天。

国内分布

台湾山鹧鸪是我国特有的种类。台湾省境内山地均有分布

经济意义

此种山鹧鸪肉嫩,味美,曾作为宴会上的一种珍品,颇受欢迎。它们现被列为禁猎鸟类,并已开始进行驯化,且获得成功,甚至已在猎场中开始放养,很有发展前途。

分类讨论

分类讨论 台湾山鹧鸪尚未发现其亚种分化。本种和海南山鹧鸪、白颊山鹧鸪的关系,可参看上文。